安徽农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等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走出一条符合安徽实际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产业发展之路”和安徽茶产业千亿级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人才和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 室平台等资源优势,在推广应用“学校扶产业、产业聚企业、企业联大户、大户带贫户”产业帮扶模式基础上,探索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模式,助推安徽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造就人才,改良农业,救济农村”是安徽农业大学“创校使命”,也是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初心和使命,长期以来,在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中,探索形成了“富民、兴校、创新、育人”的“大别山道路”办学特色。新时代,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学校打造“大别山道路”升级版的题中之义和新的时代责任。安徽是全国重点产茶省,是名优茶重点产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宛晓春、夏涛为代表的专家代表针对安徽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无性系良 种茶园比例小、茶园管理水平低、茶叶生产效率低效益差及产品形式单一等短板和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安徽茶产业发展壮大的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采纳并实施“安徽茶产业振兴计划”。围绕茶叶全产业链绿色高效发展目标,国家重点实 验室创建为引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为抓手,通过构建创新平台、组建服务团队、实施科技攻关、开展技术服务、培育高质量人才队伍等举措,创新“国家重 点实验室+”服务模式,助力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茶叶主产区产业振兴,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服务及推广成果,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探索形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帮扶新模式,为安徽茶产业增效和茶农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徽农业大学以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引领,通过校地共建、合作建设及协同申报等途径,IM电竞注册分别茶叶主产区金寨县、黄山市、庐江县等地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共管”的原则共建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皖南综合试验站及皖中综合试验站,2022年作为牵头高校,申报获批14个省级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岳西县共建茶产业研究院,同年获批建设安徽岳西茶叶科技小院;2023年与黄山市合作共建山区特色作物智能农机装备研究院等平台和载体,形成为安徽茶产业振兴的创新服务平台群落,为茶树新品种、优原料、新功效、新用途、新技术、新产品创制,打造国内重要的茶叶科技研究基地、优秀科技人才荟萃之地、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平台保障。
茶是我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目前业已成为偏远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保护青山绿水的生态产业、建设和美乡村的民生健康产业、文化产业。茶产业振兴和发展需要,安徽农业大学以打造标杆服务团队为抓手,围绕提供“全产业链”式服务服务需求和发展目标,整合校内外学科人才优 质资源:一是联合全省18家从事茶叶科研与生产的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牵头组建了“安徽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组建了以宛晓春、夏涛教授为领军人、茶学相关教授为带头人、以茶学专业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科研团队”;三是依托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和皖南综合试验站、皖中综合试验站,组建了金寨县茶产业联盟、黄山区茶产业联盟及庐江县名优茶产业联盟技术推广与服务团队;四是牵头组建岳西县、金寨县及黄山区茶产业科技特派团等省级复合型科技特派团及金寨县茶产业博士科技特派团、科技小院等科技服务型团队。
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制约安徽茶叶质量安全与加工利用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和产业发展瓶颈,围绕“卫生安全、提质增效、精细稳定、综合利用”的发展目标进行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开发集成了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连续化加工、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智能化色选、茶叶数字化品控和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等系列关键技术成果。研制的首条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开启了我国茶叶大规模连续化加工的先河,研建的六种典型外形名优茶生产线,改写了传统名优茶只能依靠手工配合单机加工的历史,研制的茶叶光电色选机,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茶叶色选机市场的垄断,建立了茶叶质量安全与加工利用技术体系。面向安徽六安、池州、安庆、宣城、黄山等5个重点产茶市的近百家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推广服务,依托学校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和综合试验站等服务转化平台,转化应用国家发明专利、技术秘密及软件著作权、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 80多项。
一是茶产业规划引领方面,组织编制《金寨“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岳西茶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黄山市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茶产业发展规划20余项。二是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方面,依托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皖南综合试验站、皖中综合试验站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圃3个,共150亩,引进全国茶树品种(品系)近150个,保存茶树种质1000份以上,创制资源1500份。选育“金裕1号”等10多个国家级、省级茶树新品种(国家级品种4个)。三是茶园管理与技术推广方面,在茶叶主产区推广手采名优茶园化肥减量技术、茶园以草抑草技术、粘虫板杀虫灯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及防治病虫害、套种绿肥、茶园浅耕等防治草害等一系列技术措施,集成推广了茶园标准化配套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四是茶叶加工方面,开展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开发与推广、集成茶叶连续化加工技术、茶叶智能化色选、茶叶数字化品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的推广与服务。五是茶叶机械及产品开发创制方面,通过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开发了金寨红茶、安徽小火黄大茶、蓝茶等系列夏秋茶产品,研建了生产线条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六是品牌创建方面,打造了金寨黄大茶、金寨篮茶、白云秀茗等10多个区域茶叶品牌,联合企业研制黄大特茶、玉米须茶以及速溶黄大茶等新产品,成为第十三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的明星产品,也引发了行业的高度关注。
茶产业振兴发展,人才是关键。安徽农业大学构建了学科支撑专业、科研支撑教学、从“茶园到茶杯”覆盖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将最新科技成果融入教学,建立起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一贯性培养模式。2022年,依托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省级、国家级茶叶类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高级研修班2期,培养茶叶产业技术人员200多人次。在“互联网+”、评茶员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奖中,获省级及以上各类专业竞赛奖60余项。依托试验站、继续教育分院,开展茶树栽培管理、茶叶加工、茶类审评等,开展茶师研修班、农机农艺融合技能培训班等培训,近三年累计培训制茶师、评茶员和农技骨干等实用技能型人才近3万人次;举办“耕耘者”振兴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等培训班,累计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创业型人才2万人次;产业联盟、科技特派团、产业研究院和科技小院等茶叶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开展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8万人次。
(一)突出服务模式创新,实现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产业提升与人才培养“互融互促”
通过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服务平台,有效的将服务实践中技创新、技术攻关、产业提升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实现融通互促IM电竞下载。一是突破茶学重大科学问题。进行茶树基因解析,绘制了中国种(小叶种)茶树的基因组图谱,显著提升了中国茶叶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了世界对茶的科学认识、传播和利用。二是创制茶叶现代化加工技术和装备。首条“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生产线”宣告问世,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名优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相继投产,太平猴魁扁形茶造型烘干关键设备研建成功并出口10余个国家。三是理论创新驱动茶产业技术升级。以黄大茶为例,设计了加工技术升级、标准化生产、加工装备创新、健康产品研发、标准制修订等一系列产业链的研究课题,系统地构建了黄茶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四是始终将人才和团队建设放在首位。近5年来,实验室先后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所引进20名年青有为的博士和博士后,培养了一批“勇创新有担当”的青年科学家,并入选了国家级人才计划,为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一方面是高校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愿转及不会转的思想顾虑,另一方面是茶叶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同,科技意识薄弱,思想观念保守,对产业新技术、新成果反映迟钝的现状。安徽农业大学聚焦“四个面向”、聚焦融合发展及聚焦创新发展,通过茶产业强化成果转化与赋权成果源头供给、推进成果转化供需融合、建强我校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等路径,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先锋”作用,将一大批茶叶科技“四新”成果就地转化应用到茶企、茶农,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安徽茶产业振兴和发展,必须突破链式服务断裂及不够连续持续的现实逻辑问题。安徽农业大学探索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模式,以地方茶叶全产业链绿色高效发展为目标,从布局规划优化、新品种选育、加工升级、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精准发力,专家团队深入乡村一线、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开展品种选育、茶叶种植、茶园管护、茶叶加工、品牌建设、茶叶营销、茶文化研究与推广等,实现了全产业链精准投送、落地生根,一揽子解决了茶产业发展的系统问题,受到地方政府、茶企、茶农及市场的充分认可和一致好评,为打造安徽千亿元茶产业提供支撑保障,打下坚实良性发展基础。
安徽农业大学探索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茶产业以来,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经济社会效益及推广示范价值。
(一)科技创新成果。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或课题93项,发表SCI论文345篇(其中JCR一区SCI论文293篇);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开发20余个茶叶新产品;制修订国家和国际标准5项;独立或合作选育登记国家级品种3个;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茶加工关键技术体系创新与健康属性挖掘项目”获2022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2023年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茶学专业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按照ISO标准制修订规则共同协商制定,制定颁布茶叶ISO国际标准。
(二)经济社会效益。安徽新增名优茶产量1万吨,新增夏秋茶产量2.08万吨,实现总经济效益10.2111亿元,实现了企业提质增效、茶农增收。全省茶叶面积260余万亩,产量30吨,一产产值100多亿元,茶农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茶园亩均产值增长了50%。《科技日报》以“粗枝大叶”到“金枝玉叶”——大别山区黄大茶“翻身记”为题进行报道。IM电竞注册
(三)推广辐射价值。“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模式,始于安徽,服务区域,辐射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教授相继在浙江安吉建立白茶创新研究院,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顾问,带领团队定点帮扶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凌云县、重庆西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当地少数民族茶产业的发展助力在勒乡、扎日乡等地新建80亩高标准生态示范茶园,成功改造茶园100亩,技术推广新增茶园400亩,技术辐射周边茶区茶园1000余亩,助力错那县勒布沟发展茶园1500亩,将小小一片叶子,打造成造福全国茶农的富贵产业。
下一步,安徽农业大学将以构建完善大学推广体系为契机,不断探索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模式内涵和形式,聚焦安徽10个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及农业强省战略。一是全力打造学校农业人才聚集高地、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农业成果转化高地,将服务推广模式覆盖到全省主导和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二是以安徽省正在实施的“百县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为载体,将“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模式在全省高校推广应用,协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