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每周日推出“七杯茶”专版,特约海内外六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栏文章。此外,还有面向广大读者征稿的“随手拍”专栏。
最近这十几年来,我不时会收到大学同学的通知,要聚会,要纪念入学多少年、毕业若干年,似乎每次都有一个动情理由,不但过去的岁月值得共同回忆,更强调类似的聚会将会减少。
我的同学大多已过花甲之年,职业生涯多已进入末期,绝大多数人开始过上了悠然自得、自主安排的生活。对于青春的回忆,无疑已经成为人生中难得的亮点。
我们还有清晰的记忆能力,还在心底留存着相聚4年的青春岁月的深刻印象。大家都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时间在一起畅谈。年纪越长,人生的喟叹就越不相同。
人都是社会动物,都希望建立社会关系,都不想脱离社会生活,告别职业生涯之后,以同学的名义组织的聚会,就成了值得珍视的社会活动。
我的研究生同学其实也多是同龄人,不过这些同学,要么在高校里继续着学术生涯,要么去国多年,消息渐少。大家同样也在微信里建群,也时常交流,却似乎很少有“线下”聚会的邀约。
今年是我们大学毕业40年。对于一个人而言,40年的长度不可谓不漫长,更不用说这40年是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历程。
人生的沉浮,生命的拼搏,生活的起落,都是最为集中的40年。为这40年作启航准备的4年因此变得格外重要而特殊。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过去的40年在心底压缩,变成为一个整体。
时序变得模糊,远近高低打乱,记忆中的光彩如水之涟漪,散漫地闪动,引发出的是一种总体性的感叹。
应同学要求,希望能书写下个人此时的感受以为纪念,甚至书于展陈。我于是写下了如下一段话:
四十年前的昨天,仿佛日历上刚刚撕下的一页。上一次的挥手告别,却已成为记忆里消散飘零的片段。压缩时空,过滤情感;区分美与丑,判断恶与善;流失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信念。生命长河的波光里,既有繁复而至的凌乱,更有无尽的色彩斑斓。
这猴子身上的底层色彩就是很浓厚,比如他特别热爱屎尿屁梗,在五庄观跟镇元子耍无赖:“我才自也要领你些油汤油水之爱,但只是大小便急了,若在锅里开风,恐怕污了你的熟油,不好调菜吃,如今大小便通干净了,才好下锅。”
平顶山驮银角大王时又是:“驮便驮,须要与你讲开:若是大小便,先和我说。若在脊梁上淋下来,臊气不堪,且污了我的衣服,没人浆洗。”
话说在有些民间传说里,孙悟空正是放屁感应而生的石猴——中国民间故事趣味大抵如此,消解神圣,贴近生活,也不过是二姨三外甥一类的存在。
悟空还有一般三俗之处,便是跟传统相声艺人一样,喜欢玩伦理梗,占口头便宜。
比如火云山一回,他去挑战红孩儿,不曾得手,但他“搴着铁棒,呵呵大笑IM电竞网站,走过涧来”,沙僧问他:“哥啊,这半日方回,如何这等哂笑,想救出师父来也?”
他所谓的上风,不过是“老孙想着他老大王必是牛魔王,就变了他的模样,冲将进去,坐在中间。他叫父王,我就应他;他便叩头,我就直受,着实快活!果然得了上风!”
这一下,就算沙僧十分好人,也看不过眼了,怼道:“哥啊,你便图这般小便宜,恐师父性命难保。”
所谓经典,不是放在书架上、书单中、文章注释中供人膜拜的,而是拿来读的。经典应该用“每年让人读几遍”来定义,比如像《文心雕龙》这样的经典,我每年起码要读两遍,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新近读到“隐秀”一章,正好在研究评论文章中的“飞跃性概括”和“提神醒脑的金句”,刘勰关于“秀”的阐释给了我很多启发——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秀以卓绝为巧。彼波起辞间,是谓之秀。
秀句,就是文章的金句,句间鲜秀,如巨室之少珍,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几个有强大概括力、让人有摘抄欲望的句子,很难称是好文章。
其一,经过了时间的残酷筛选。黑格尔说,所谓常识,不过是一个时代的偏见。几个月、几年,甚至一两个时代流行的书,可能都浸润着那个时代的偏见,很容易被时间否定或遗忘。能经历成百上千年仍被传读,说明它涉及的命题、价值和关怀是超时代的,触及社会和人性的根系,是为经典。
其二,每次阅读都能让人有新的收获,它包罗万象,有一种强大的思想生命力,能与人们在不同的年代遇到的新问题形成对话,让读者汲取到新的营养。
其三,它站到了某个知识顶峰上,在很多基本问题上已经给出了创造性的答案,有过精巧的阐释,后人自以为是的创造或洞见,不过是拾其牙慧。
我教评论写作快15年了,自以为总结了一些“独家独到”的写作方法,但读了《文心雕龙》后才发现,人家刘勰老师几千年前就总结过了IM电竞网站,而且比我总结得要精练精彩多了。
比如,我讲写作讲到“案例论证”时,一直强调“反例”的论证张力,文章论证不能都是正面案例(全是同质案例,仅仅只是一种合理化),一个反向案例所起到的证明效果,要高于10个正向案例。
《文心雕龙》讲得很干脆——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也就是我说的,罗列一堆“事异义同”的正向案例没什么论证效度,要有“理殊趣合”的反向案例。看看,经典讲得多深刻和精粹。
《明史》中记载,吴县有一个名叫王妙凤的女子,因其手臂被婆婆的奸夫碰了一下,她便勇敢地“持刀斧臂”,十天后死去,被誉为贞洁。
同样是《明史》,还记载了崇祯年间的一个“失身”的事例:兴安大水,落水姐妹见到来救她们的男子的裸体,便投水自杀,以全贞节。
按照德国汉学家罗哲海的说法,这是着重于效力家庭和国家的角色伦理阶段,所谓的“习俗层次”。
康德将道德分为“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两个阶段,“持刀斧臂”显然属于道德他律的阶段。只有到了可以从外部进行社会观察,而不受其他个体、群体和制度价值观约束的“后习俗层次”,人才能意识到道德与陈规的冲突,从而进入“道德自律”阶段。
这是鲁迅之所以发现历史中到处写着“吃人”二字的根本原因,这完全是极其残酷且反人类的行为。所谓的贞操,完全是一种愚昧。
清代的王永彬说:“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
尽管制度和规则是不变的,但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环境,人应当应时而变,寻求最适切的行事准则,而不是一味地固守陈规。IM电竞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