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营销论文范IM电竞下载文
发布时间:2023-04-13 12:12:52

  安徽绿月茶业有限公司,是岳西县重点茶叶企业,安庆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专业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现有大型翠兰流水线组,绿月茶叶生产机械设备20台套,分厂6座,茶叶销售网点400多个(包括超市、网络),年产销额1000多万元。安徽绿月茶业有限公司坐落于部级生态示范县——岳西县菖蒲镇,位于美丽的“华东第一漂”——天仙河畔,公司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岳西县港河茶厂,2007年1月成立岳西县绿月茶业有限公司,2011年2月更名为安徽绿月茶业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岳西翠兰”名茶(年产销2万kg),岳西绿月(年产销20万kg),还生产销售花草茶、苦丁茶、野安神茶香枕等产品,品种40多个。该公司所产绿月牌名优茶以其外形整直、色泽翠绿鲜活、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鲜爽、香气持久、品位醇厚,耐冲泡,深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著名茶叶专家王镇恒教授指导下开发生产的岳西绿月茶,以其优良的品质荣获海峡两岸优质农产品贸洽会暨中国茶叶博览会“金奖茶王”称号,被评为“安徽市场畅销品牌”。绿月牌“岳西翠兰”、“岳西绿月”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绿月”商标2007年荣获安庆市著名商标,同年公司通过国家质检局QS认证。该公司多次被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岳西县委、县政府授予“品牌工程先进单位”,2012年岳西县工商局授予“诚信企业”,中国国际品牌发展协会授予“中国著名商标”称号。

  绿月公司为将产品推向全国市场,仅用过去传统的营销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时展的需求,必须大胆探索一条适应公司发展的新型运营模式。该公司自2007年开始,与百度、谷歌、淘宝、阿里巴巴等国内著名网站合作,开展茶叶网络营销,并取得初步成效,为公司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运作方式是:

  2.1百度推广营销2007~2008年,绿月公司在百度开展竞价排名推广,即将公司网站,用关键词进行排名首页推广,当客户在百度搜索“茶”、“茶叶”、“绿月茶”、“绿茶”、“安徽名茶”、“大别山茶叶”、“岳西翠兰”、“岳西翠尖”、“野茶”、“安庆名茶”等关键词,该公司网站就出现在首页。2007年该公司在百度公司注入开户资金3600元,然后按点击不同关键词交费,当年推广费用合计12800元。通过推广,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人数达几千人,高峰时每天有400多人,成交客户200多人,主要客户群是上海、南京、山东,2007年在百度推广成交额120万元。2008年在百度公司推广费用约8万元,成交客户300多人,成交额150万元。百度购买流程是客户先意向订货,索取样品,待客户确定后,打款到公司账户,后发货成交。

  2.2淘宝建站专营淘宝是中国最大的网上零售市场,2012年绿月公司在其官方网站登记注册“安徽绿月茶业有限公司专营店”,主要经营:岳西翠兰、岳西绿月及土特产品,投入资金25000元,制作产品描述、细节图、店铺装修,2012年6月27日上线销售。由于新店铺没有知名度,公司又投入3000元推广资金,做直通车排名推广,并设置60个热门关键词,如:茶、茶叶、绿茶、茶叶直销、绿茶批发、岳西翠兰、岳西绿月、野茶、高山茶等,进行推广促销。同时还在淘宝站外,例如茶叶网、搜狐、网易、乐购、美食网、中国茶叶网、茶叶招商网等引入站外流量进行宣传。网站每天访问人数达到3000人次,知名度逐步打开,每天成交额2000元左右。上线万元。现今是网络时代,网上购物成为一种时尚,它的优点是客户面广,销售费用较低,客户通过旺旺聊天交流了解产品特性,然后下订单给公司,再付款到支付宝,待客户收货后,确认付款。如满意给予好评,不满意可给中评或差评。客户也可申请退货,但公司这边必须点击同意,对方才能退。

  2.3阿里巴巴店铺批发为满足公司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公司投资2万元,在中国最大的阿里巴巴批发网站,一次性订购三个店铺,作为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主要经营公司生产的岳西翠兰、岳西绿月及土特产品花茶系列。目前网站已经上线,预计三个月后可在该站批发销售公司各类产品,年营销量可达400万元。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批发商务平台,不同于淘宝的是,它的客户是以批发为主,量可以混批,也就是达到一定数量,如茶叶设定为5kg起批,客户购买流程和付款方式与淘宝一样。

  2.4茶叶招商加盟公司于2012年6月在茶叶招商加盟网投入资金8600元,作公司招商加盟,并在首页广告页面翻转广告语“岳西翠兰,国宾礼茶,诚招全国商”。广告刊登后,来自全国各地热线电话不断,现在湖北、山东、安庆成功招商4人,成交额30万元。茶叶招商加盟的目的是进一部扩大市场的销售份额,它的优点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传统经营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例如:超市入场门槛高,结账难,退货多等,直接制约公司的发展。绿月公司多年来大胆探索,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营销,这一新型模式在公司销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约占比重为35%。公司产品销售也由于运用该模式,走出了一条高效、快捷之路。总结该司网络营销工作实践,其有五大优点: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茶人遍布华夏,这无疑在一定时期内让我们自豪。可随着国际贸易愈加开放,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的拖滞,以及消费意识和形态的飞速变化,茶叶--我们孕育的世界型饮料,已被诸如来自英国的立顿和川宁、斯里兰卡的雅客巴和日本的抹茶文化所侵蚀,被可乐、咖啡等其他饮料所替代。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好茶太贵,不好喝,饮用麻烦,质量不过关,不时尚”等词语也逐步映在了大部分国人的意识中,尤其是未来三十年的主要消费群。

  “你买茶叶吗?”这是在终端消费者前期调研中经常使用的问法?根据 T 茶叶公司 2014 年对四川地区汉族消费者的市场调研来看,对这一问题收到的近 2300名 20-40 岁人的回答统计是:88.3%的人回答“从不买茶”。另一个开放性调查问题则是:“你平时喝茶吗”,57.5%回答是“喝”,还有近 17%居然回答是“不知道”。后者的回答着实让人疑惑。在跟踪询问后发现,这一部分人绝大部分不知道自己喝的究竟算不算“茶”,也就是各种添加了茶元素的饮料,比如保健茶、果味茶、珍珠奶茶、抹茶等。而相对于 T 茶叶公司在海外进行的同类调研来看,消费者几乎没有这样模棱两可的回答。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国内消费者要么不喝茶,要么不知道喝没喝茶的问题呢?经过长期细致的研究,加上相关主管部门的帮助,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茶叶营销的整个链条出现了偏差:繁多的品类导致消费者无法选择,昂贵的价格使大多数消费者只能喝到“难喝”的茶,“博物馆”式的茶叶门店总让消费者感觉门槛高等等。

  仅从以上的问题不难看出国内茶产业发展的崎岖。如果不调整:从短期来看,特别是大型企业或能通过大宗渠道销售来释放积压的库存;但从长期来分析,势必会恶性循环,影响大宗采购者的热情,导致像目前部分茶叶生产商那样只得转型生产其他派生品,比如某公司为某糕点厂生产抹茶蛋糕原料,为保健品生产商提供茶多酚提纯等。虽然这样的转型模式可以存在于茶叶产业链中,但真正“喝茶”的消费群真的就不喝了吗?回答是否定的。消费者市场或许将被立顿这样的外来者占有,茶叶故乡的企业最终只能成为他们原料提供的源地,一切将被限制。

  在面临当今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时,就目前关于茶叶产品营销的研究来看,无论企业市场营销部门、行业协会、专业院校和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各种专项性报告、学术论文、期刊杂志文献等方式进行多层次研究,其成果总是在不断加快与深入的步伐中推陈出新。

  近来,关于中国茶叶产品营销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品牌建设、文化价值组合、产品健康功能性发展、新型茶创新研发以及面对国际化市场竞争的产品组合重塑等方面,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获得了比较有价值的成果。其中,在发表于2008 年的《基于品牌定位的云海茶厂品牌竞争力探析》论文中,作者乐志军提出了从云南茶叶产品解析、企业体制重组、文化价值、海外专项考察培训等方面进行入手建立全新的品牌体系,也作为之后云南茶叶综合品牌发展的奠基研究之一,并随着如大益茶这样的着名企业的不断深入,整个品牌建设方面已在某些方面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另一篇《从 TEAVANA 茶看国内茶馆的经营启示》的专题文章,作者沈伟除了对营销渠道和促销进行探讨,专门就综合性茶馆的产品布局和设计进行了对比论证,解析了国外茶品牌的先天优势和国内茶品牌受历史惯性影响的问题,并针对产品品种提出在不影响国茶文化基础上化繁为简的建议,包括采用附加标签和追溯信息等方式归纳某类茶等。其实际应用效果在目前国内来看已逐步获得市场认可,也成为今后的趋势。

  另外,在国内茶行业如今闹得最沸沸扬扬的茶文化方面,中国茶学科建设委员会成员、学者夏良玉通过多年研究、走访全球主要茶产业国和地区,于 2014 年归纳总结并出版了一本带有学术研究和教学性质的图书《茶文化产业经营实务》,对广大茶产业从业者的经营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素质起到了较好的提升作用,获得了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突破性成功。其内容不仅对茶文化的历史进行了深度解析,还分别从品牌、包装设计、茶馆、茶具、旅游、营销等多方面进行了茶文化创意嫁接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指导。提出的一些内容也具有划时代新颖性与可行性。诸如:研究品牌还得从消费者购买目的、企业结构、人才培养入手;茶叶产品应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组合推广;除了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性品牌建设,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综合性茶叶品牌需要及时打造;打造更具现代化、国际化竞争优势的品牌须先要摒弃原有的国内茶叶分家思想,然后统一归纳等。

  可以看出,国内关于茶叶产品营销的研究层出不穷,基于时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新理论、新理念更是不断破壳而出,为我

  国茶叶市场发展和企业战略、策略规划提供了一定价值的参考。 .....................

  本文所指产品营销为产品营销策略,是指在确定营销战略后,采取一系列与产品和服务自身有关的具体策略。

  产品营销策略是市场营销 4P 组合的核心,包含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两方面,是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的根基。从经济层面来讲,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是社会分工的必要前提,生产与需求是通过产品来实现,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也主要是通过产品或服务来联系的。另外,就企业内部而言,商品和服务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中心。

  产品营销策略的具体内容就是以整体营销过程中的产品作为基础,从其产品形式、规格、数量、产品组合、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品牌、包装及研发创新的方面展开研究计划,全面科学地促进整体营销效果及效率。

  大宗茶叶不是茶叶品种,它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属于大宗商品范畴。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可进入流通领域,以批发环节而非零售环节作为主要市场目标,营销对象集中在商家而非个人终端,商品一般可以进行再加工或再生产,购销数量有一定规模。

  大宗茶叶用途很广,一般是筛选分级后进行小份包装,作为普通零售茶销售。也可以根据部分市场需要进[!]行再加工或再生产获得新一类品种,比如花茶、果茶等。它还能作为茶多酚等营养元素提取的基础原材 料,同时亦可作为一般食品饮料行业的原料等。因此,相对精品零售茶而言,大宗茶叶的原材料基本采用较为廉价的茶青。

  同零售茶叶一样,市场上销售的大宗茶叶也包括有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和黑茶六大类。不过为了满足数量的需求,大宗茶叶生产一般采用机械加工的方式进行,只是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工艺。

  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在营销学研究上起步较早,无论国家、学校还是企业都很重视。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提出 4P 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之后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针对 4P 中存在不足提出了 4C 理论(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而该理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态度促使营销理论研究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成果和突破。不过,在近些年,美国学者舒尔茨再度根据经验总结和实际需要提出了 4R 理论(关联、反应、关系、回报),使营销学理论研究又迈了一大步。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前进,营销理论亦在不停更新升级,且更加深入,诸如产品组合理论、STP 理论和产品竞争理论等层出不穷,同时把 SWOT 战略分析理论也引入其中,目的都是为了给企业提供更加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参考,从而持续推进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

  相对来讲,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营销研究也以飞速的势头向前迈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吴金明提出 4V 营销组合理论(差异化、功能化、附加价值、共鸣)开始,诸如来自海外的 4P 理论、4C 理论和 4R 理论等也逐步进入国内研究和实践领域,并在众多学者和有经验人士的总结下持续完善,获得了较丰富的案例和指导。

  产品组合,也称为产品品种集合,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全部各种不同产品、项目和服务的组合。它不仅要研究设计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生产和经营哪些产品,同时要考虑这些产品如何搭配才能实现既定最优化效益。此外,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及突发因素的影响,还需考虑产品组合的动态平衡。

  与自然界一切生命规律一样,产品也有其从成长到衰退的进化过程。仅靠经营单一产品的企业很难在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市场中长期生存,从而迫使企业拓展生产线或服务跨度,满足行业大市场下的多个目标定位群体。全球众多大型企业所经营的产品服务种类较多,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经营的产品多达 25 万种,德国戴姆勒汽车公司涵盖从入门级汽车到顶级奢侈汽车乃至军工制造装备等,目的都只为了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大市场覆盖,一方面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很好的诠释了“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运营投资理念。

  由于大宗产品主要以定制化销售为主,并且几乎针对的都是专业性对公客户,产品分类方面目前暂且正常。而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零售产品上。

  如前所述,传统茶/!/叶分为绿、黄、白、青、红、黑六大类,每一类又因产地、品种、工艺、新旧等不同划分成上千种明细品类,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蒙顶甘露、信阳毛尖、云南普洱等等。而 T 茶叶有限公司为了在前期求生存的粗放式经营中多尝试,通过自产和外部合作基本没放过这六大类茶叶中的任何着名品种。不过,这样看似繁多的背后却给购买者带去了选择上致命的麻烦,还让销售力量分散,缺乏对商品营销的专业性、阶段性开展。

  在过去零售产品实际运作中发现,每当公司向客户介绍展示产品时,特别是初次洽谈的客户,本让公司自认为“无所不有”的产品列表,却把客户的兴趣一点点消灭,甚至产生迷茫,最终因无法抉择或认为公司专业性不够而离开。并且,在考察其他公司的过程中还发现,许多甚至只经营一类或几种品种

  的公司,其销量总是超过像 T 茶叶有限公司这样的“万精油”门户。还有,因为产品过多,销售力量分散,没法保证公司所有合作伙伴的业务量,从而影响双方的关系,甚至有的以解约而结束。总的来讲,归其原因,一方面是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把握不够,另一方面就是公司经营的专业性问题。 在从产品组合理论的角度来看,宽度上大宗茶叶与零售茶叶的搭配暂时没太大问题,可零售茶叶的产品设置没有分类,品种模糊混乱,过于繁多。

  其中,大宗产品体系下含绿茶、青茶、红茶、黑茶四小类,每一小类下的明细产品都以定制化生产为依托。而零售产品体系下含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小类,每一小类下分别有来自自产与外部的明细产品,共计 68种。(见表 4.1) 5 T 茶叶有限公司产品营销战略调整及改进措施

  如前所述,T 茶叶有限公司目前整个产品组合体系涉及大宗产品与零售产品两大类,分别有不同的系列产品。结合目前行业情况、市场动态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等因素,大宗产品体系设置暂无冗余,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与业务拓展通畅性。不过,零售产品体系设置欠科学性,分类模糊混乱,下属明细产品过多,分散销售力量,缺乏商品营销专业性与阶段性开展,更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的选择能动性。为此,在对其他同类企业和组织的考察学习后,结合公司目前所倡导的大力发展零售市场与自主品牌规划,经过科学统计研究,本节从产品组合理论的角度提出调整零售产品体系和设置阶段性主推零售产品两条改进措施。

  在提出该措施时,建立了以下基本条件假设:必须能为公司下阶段自产品牌留足体系空间;能同时满足消费者选择便利性与茶叶传统精髓文化;对目前销售较成功的外部产品要继续保留;对预删减的产品,主要是所在区域不能影响口碑关系;零售产品组合新框架不仅要达到以上标准,同时能抵御今后一定时期内可能遇到的市场动态风险。

  为此,在调整目前零售产品体系的时候,除了保证新产品组合体系静态设置合理,还要达到动态平衡,以降低市场变化对产品体系带来的风险,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变通能动性。

  论文摘要 阐述了黄山市黄山区三口镇茶叶生产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中最具有生命力、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饮料,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和茶文化的兴起,人们对茶叶数量、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与提高。茶叶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安徽省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也是黄山区山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并成为广大山区茶农脱贫致富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因此,可持续发展茶叶生产能够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极有前景的“绿色产业”。

  黄山市黄山区三口镇产茶历史悠久,境内自然条件优异,有丰富的光照、水资源,终年无严寒酷暑,土壤肥沃,植被丰实,气候温暖、云雾多,种茶的条件非常优越,境内茶园良种率达30%,品种有龙井43、柿大茶系列等,境内茶园200hm2,正常年份年产茶叶70余吨,在全区占第6位,产值达800万元,近几年来,按照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创名牌”工作思路,三口镇的茶叶生产和炒制技术不断提高,主打名茶“黄山槐”被1998年中国国际名茶节认定为具有“叶大扁直、色泽翠绿、滋味鲜爽醇厚”优良品质而闻名,这几年先后获得了省、市名茶称号,使三口镇茶叶名誉大增,致使三口镇优质茶在茶叶市场单价一直稳居全区第2。但目前的猴魁市场,形状各异的猴魁在大量仿制和被篡改,造成了市场上猴魁泛滥横流。这些名茶在被仿冒者严重透支时,消费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失;这些篡改历史名茶做法,对整个猴魁名茶的生存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伤害。

  一是茶园投入不足,管理粗放。三口镇优质茶园面积小,仍有2/3以上面积的茶园生产条件落后,投入不足。由于名茶生产与茶园管理缺乏成熟技术,使茶园重修剪的多,茶园郁闭度低,水土流失严重,茶农在春茶采摘后重剪,茶棵小,茶园面积大,低产面大。重采轻管,致使茶叶内质差、产量低,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加工设备难以迅速推广应用,致使大多数茶园效益低下。二是千家万户的茶叶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经济纽带,没有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卖茶难、成本大、效益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严重制约了三口镇茶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茶叶制作有待规范,不能失去传统特色。除茶园管理粗放、原料欠佳外,生产炒制工艺不规范也是原因之一,好多茶农用理条机杀青,造成杀青不透,用网夹重压使茶汁外溢,虽然茶叶外形好看一些,但香气、滋味下降,色泽难看,茶叶不耐冲泡,失去太平猴魁传统的独特品质。四是社会系列化服务跟不上。首先三口镇境内无茶叶龙头企业,缺少茶叶加工大户;其次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再者就是严重缺乏开发资金,从而限制了三口镇名牌茶叶的开发规模。

  建设生产基地是生产基础。在解决好生产责任制的前提下,对基地要特别重视和加强技术管理,首先要按照技术规范对基地茶园进行配套农艺技术管理,扩大良种的应用;其次要改善生产、加工设备条件,培训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品质和劳动生产率,同时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由于受地理、自然环境的影响,三口镇现有的茶园与有机茶园的标准相差甚远,因此要想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园必须另僻捷径。2003年三口镇被划为“太平猴魁”原产地保护区,利用这一契机,在三口镇境内雾家坑山场和新明乡三合村境内的三口山场新建2座13.33hm2“猴魁”基地;2007年相继在汪家桥洋田丁坑建立1座33.33hm2猴魁基地。这3座基地均远离城镇、居民生活区、公路而且附近还有一定距离的生物隔离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具有有机茶建立的基础,这一举措还可填补三口镇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的空白。

  茶叶生产只有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生产才能上规模,经济才能有实力,才能降低产品成本,保证质量,产销衔接和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及对市场风险有承受能力。鼓励举办龙头企业和经销大户,制定优惠政策,推动茶叶产销一体化经营。积极向外拓展,争取能与国内知名的饮料企业联营合作举办茶叶深度加工企事业(如茶饮料、速溶茶、袋泡茶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与省内、外茶叶商品交易会,以扩大三口镇茶叶在市场的知名度,提高市场占用率和覆盖率。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科技素质,引导茶农树立“依靠科技创名牌,依靠名牌创效益”的思想观念。

  [1] 江治贤,李莎.广元市茶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茶叶,2008(8):14-15.

  [2]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加工现状[J].中国茶叶,2008(8):4-6.

  桐城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桐城小花是桐城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馨香四溢,为明清贡品,声名远播。桐城虽然文化气息浓厚,但却没有将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桐城小花茶叶相联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小花茶的营销停止不前。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解析桐城的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在桐城小花茶的营销中的植入问题,明确其现状与不足,通过实证分析为桐城小花及我国其他各个地区的土特产营销提出建议。

  地域文化具备地域性、丰富性、稳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哪种每种文化的特点跟其地域性相关,由于每种文化都有其固定的影响范围和其地域性特点。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其自身独有的或者是独创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并且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是人们在该地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演变中不断积累而成的。不管是历史古迹、地方文化传说,还是当地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不同地域文化多具有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在交流时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交流与碰撞,形成文化的交融,能够更高效的地解决当地文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地域文化的层次性可以使地域文化按照不同的等级形成多种地域文化系统,按照等级层次由高到低进行细分,地域文化的种类由少到多,层次分得越细,地域文化的特征越具体。地域文化整体性是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的另一种表现,许多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当地社会整体的发展。地域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单元,其有比较完整的体系。

  当地土特产市场的发展需要当地地域文化作为动力,既要具备土特产自身的商品效应,又要通过土特产将当地地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土特产品外披上地域文化这件外衣对当地土特产市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特产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当地的的文化,并收集土特产的相关资料,例如民俗风俗、古老传说和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等。产品的的文化特色都必须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展现出来。产品展现出的地域特色都是以文化元素为基础的。同时,产品包装在设计的过程中,所贯穿的设计思路也是以土特产产地的地域文化为基础,包装能展现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情等等。一般地方的土特产大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气息浓郁。如果在包装设计方面能恰当地运用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可以突显土特产的特色,还可以体现出包装的文化价值。

  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可以从中选取各种各样的文化素材。比如,中国的传统元素一般分为“形”“意”“神”三个方面:“形”是指形状、结构、色彩;“意”指这些形状、结构、色彩所代表的寓意,“神”是指当地文化的内涵。土特产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效果。

  特产文化,将美食特产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利用民众唯特产是宝的心理,展示其独特诱人之处,故而消费者趋之若鹜。特产市场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其包含的文化因素作用越来越大。特产在销售的过程中,其提高特产自身的文化附加值,可以让消费者认可,使得该类特产在同类的产品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特产文化的核心是特产,突破点是文化。挖掘特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将其所蕴的流行文化、文化理论、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场馆及文化产业等相关信息充分挖掘。对于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优势,树立地区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方特产营销离不开当地消费文化,地方特产区域的选择是营销的首要考虑,需要考虑其有关系的文化面,是否有冲突。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当地百姓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并且消费能力也是其当地消费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土特产在营销的过程中,合理的定位对土特产营销十分重要,不仅如此,土特产营销时还要考虑其潜在的消费对象。

  2014年桐城现有茶园总面积4.45万亩,根据调查显示,今年桐城采摘园面积约4.05万亩,与去年相比增长4.7%,农户茶叶总产值达1.5亿元,茶业产业链上总产值将超2.9亿元。目前,桐城的茶叶多是当地消费,城市区居民茶叶消费人数最多,达到90%以上,山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60%以上,郊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50%以上。

  在桐城市现有的小花茶叶生产企业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具有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很少。在桐城市的200多加小花茶叶生产加工厂中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不仅加工工艺不够规范、品质得不到保证外,年加工量也不及大规模企业的一半。不仅如此,小规模的小花茶叶加工厂其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没有能够延长茶叶生产的产业链。这样往往会出现产业产能低下的情况,茶叶的高额利润被其他公司所获取。

  同时,小规模的企业众多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加之对外宣传力度的不够,这些种种原因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的知名度不够,很难做到“走出去”,对外的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辟。如果不加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质量,小花茶叶的销量很难有质的突破。

  桐城市虽然在茶叶资源和茶叶品质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过去的封闭环境以及当今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了生产的茶叶大部分是在市内自产自销。不仅是宣传力度不够,桐城市的市场销售体系也不够健全,很容易导致销售混乱的情况发生。部分厂家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原地待售,不愿意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从全国各大销售市场来看,很少能在常见的人口流动性强的场所见到桐城市茶叶的宣传广告和销售窗口。如果桐城市茶叶的发展还在局限于市内销售,不有所动作的话,其发展令人堪忧。

  在桐城市本地建立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构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方便各地客商与游客的商贸洽谈与选购;在各中心城市,可设立桐城市茶叶的品牌专营店和展示厅;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较大的站点,通过媒体广告和海报等方式加强宣传,并设立不同层次的专柜,构建销售网络;鉴于超市的巨大辐射力,应积极推动茶产品进入超市设立专柜,以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即将成型的便利交通网,打入全国各主要茶叶批发市场,提高桐城市茶叶的知名度,完善销售网络。由于旅游已成为桐城市的朝阳产业,可结合旅游的发展进行茶叶宣传与销售,如建立品茶园,发展采茶游等,让游客在逐步了解中认可桐城市茶叶。

  龙井、普洱、铁观音、碧螺春等名茶,都因为赋予了文化的性情而深受消费者喜爱。铁观音代表的是“功夫茶文化”,龙井、碧螺春代表的是“江南文人文化”,普洱茶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马帮文化,是茶马古道的精髓。至今普洱茶任然保留了茶饼、茶挂饰等传统茶。其独特的形式,都是其古老茶文化的象征。因此桐城在开拓桐城小花的过程中必须先把桐城的茶文化打出去,将其茶文化知名度提高之后,茶的销量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将“六尺巷”之中的君子风范进行现代化释义―礼让的君子。因此,当地政府在进行茶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只是唱白话,如:领导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等等。作为公众都关注的部门,当地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君子风范,让大众看到一个君子风范的政府的形象。

  茶叶发展到今天,已然不是单独供人饮用那么简单,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许多爱茶人士都会相互赠送茶叶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友谊,赠送亲朋好友固然包装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桐城小花也需要拥有独特有意义的包装。

  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桐城小花包装,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元素进行组合,而是给这些元素添加新的意义,把它变的时尚而又不失当地传统文化特性。人们都会喜欢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将传统进行创新,桐城小花包装设计才会有新的生命力。目前桐城小花品包装,工艺简单,没有新意。因此,在桐城小花的包装上应改革创新工艺、引进现代技术,使产品重焕光芒,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2]王建民.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题目[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78-80.

  [3]陈琛.地域性文化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及包装策略探讨[J].包装工程,2010.

  [4]许咏梅.中国茶叶价格现状及形成机理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2):17-19,22.

  茶作为一种天然的健康饮品,越来越受到各国消费者的青睐。但面对欧美IM电竞下载、日本等传统市场绿色贸易壁垒的提高,福建省茶叶出口阻力加大。克服困难,跨越壁垒,迎接挑战,对于福建省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福建省是茶叶生产大省,茶产业已经成为福建省农业的支柱性产业,茶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福建省农村经济发展。茶叶作为福建省重要的传统出口农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建省主要出口乌龙茶、花茶,其次是绿茶、红茶和白茶,还有少量保健茶。其中乌龙茶作为福建特种茶的龙头品种,约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85%左右。福建省茶叶出口在我国茶叶总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出口日本、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65%出口到日本。2013年上半年,福建口岸出口茶叶6139.3吨,货值4177.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14.2%,出口量与出口货值实现齐涨。其中输日茶叶3258.1吨,货值1358.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和19.6%,成为带动福建省茶叶出口的“主力军”。另外,乌龙茶和花茶的出口形势也较为喜人。1—6月,福建出口乌龙茶4439.4吨,占全国乌龙茶出口量的52.47%,比2012年同期增长1.21个百分点;出口花茶942.5吨,占全国花茶出口量的33.90%,比2012年同期增长8.21个百分点 。

  福建茶叶种植分散,以农户为主体,大型茶叶生产企业较少,茶叶开发投入不足,没有形成规模经营。许多中小企业的标准意识、卫生安全意识薄弱,生产技术落后,茶叶生产技术标准不一。茶叶生产技术含量低,致使茶叶品质较低,福建茶叶农药残留、非茶异物等问题屡见不鲜,从而影响福建茶叶的出口。目前,福建茶叶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一定的成果,但仍不完善2。一些标准对茶叶内销部分十分宽松,主要针对一些大型茶叶生产企业,中小茶商、茶农基本上不受限制,有关部门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而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科技水平较高的优势,制定了十分严格的强制性绿色技术标准,致使我国茶叶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茶叶进口商纷纷控制采购量和库存量,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特别是输欧的传统小包装茶叶和高档特种茶叶出口量大幅下降。近两年福建主要出口茶叶品种乌龙茶从低档为主向高档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如对香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价格创新高。但是福建茶叶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日本、欧盟等市场的依赖比较大,开拓其他市场力度不足,一旦这些市场进口下降,就容易引发企业的风险。从国内看,福建省的内销产品以铁观音为主,产品比较单一,对其它茶类的市场开发力度还不够,如出口受阻,也容易给企业带来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当今商品日益趋于同质化,品牌已成为国家乃至产业领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并且福建正处于两岸和平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打造福建特色品牌至关重要。目前,福建茶叶的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以“福建乌龙茶”品牌为例,就包括“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等子品牌,而大部分茶叶企业规模小、投入少,以出口原料茶为主,茶叶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创造的经济效益较低,利润少,缺乏国际竞争力。事实证明品牌是竞争致胜的法宝,福建茶叶的品牌建设对福建茶叶的出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福建茶叶的品牌建设刻不容缓。

  近年来,面对欧盟、日本等国家针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设置的“绿色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GTE),其中,茶叶检验项目名目繁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越来越苛刻。福建茶叶生产企业的规模大都较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统一的标准难以实施。各国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要求各不相同,自2000年欧盟实施新的农残限量标准以来,不断出台新的茶叶农残标准,调高茶叶检测标准,并采用干茶法进行检测,特别是欧盟2010的459号公报,对茶叶中农药残留标准又有3个最新改变3。2012年以来,日本就对我国输日茶叶实施了4项贸易技术壁垒措施,包括将茶叶的磷限量标准值加严到0.01毫克/公斤等,极大增加了出口茶叶农药被检出的机率。福建茶叶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重重阻力,不仅是对色、香、味等内质和异味杂物的限制,而且在卫生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绿色壁垒成为出口的最大绊脚石,越来越高的门槛使得福建茶叶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欧盟历来对进口茶叶质量要求严格,特别是对于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一直在提高。福建茶叶要在质量标准上取得国际市场和消费者认可,就要求福建茶叶标准应与国际标准接轨。 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政府、企业和茶叶协会等中介机构要协同合作,共同发挥效力。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要加快建立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病虫害植保网络,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从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等环节按照无公害操作规程,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抓好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有效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微生物的含量,提高茶农的安全用药、科学用肥的意识,从而提高茶叶品质和附加值,增强福建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2.加快与国际标准对接。进一步强化行业和生产者的自律意识,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生产与国际市场对接。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的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规定,使用符合最终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农药品种,树立绿色种植理念。

  3.加强质量监管。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茶叶农残的检测监控,帮助企业提升自检自控能力,提高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出口茶叶质量安全,使茶叶质量和安全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行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目前。福建省茶叶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地区,造成主要进口国贸易壁垒增多,摩擦加剧。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应积极调整茶叶出口的市场结构,减轻对茶叶主要进口市场的依赖,面对传统市场,在保持出口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同时,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实施茶叶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产品创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如发展潜力较大的乌龙茶、绿茶,兼顾花茶、红茶等;发展不同口味和功能型产品,如果味茶、降压茶等;积极发展有机茶等绿色产品。

  品牌代表了茶叶产品的特性和企业的文化内涵,打造品牌是提高茶叶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福建省茶企业品牌意识正逐步提升。但是,迄今为止,福建茶叶出口仍以散装茶为主,自主品牌很少。在福建省工商部门注册的商标不少,但是大部分茶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品牌较弱,在知识产权建设与保护方面投入不足,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品牌更少。要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加快福建名优茶品牌建设,提升福建茶叶出口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名茶的基础上整合品牌,维护和发展品牌,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福建茶叶企业还要抓住全球茶叶消费转变时机,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名优茶效应好、效益高的优势,加大中国茶文化推广,使福建率先走出中国茶叶出口的困境。品牌塑造是以高质量为前提的,茶叶营销者只有提高茶叶品质,以诚信为本,以顾客为中心,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产和经营分散、企业规模较小,已经制约了福建省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为此,福建省各中小茶叶出口企业应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或兼并重组,做大企业,抱团出海,共同抵御风险。对农户种植的茶园,可由散户种植逐步转变成半紧密型的生产基地。扩大茶产业规模,要实现产业化经营,就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的产业化路子。要对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全面管理。努力按进口国的质量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加工,真正形成整个茶叶产业链条的无公害、规范化运作4。

  政府要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信息网络等方式,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应对建议。茶叶生产和出口企业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带动农户实现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生产,茶叶企业应了解茶叶绿色食品的绿色标准,促使其降低农残,生产安全、无公害的绿色茶叶产品,实现绿色包装。鼓励茶企参与与环境有关的绿色认证,特别是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 国际标准认证。要深入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充分利用WTO 规则中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的协议及争端解决机制等,运用世贸规则维护我国茶叶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争取为我国茶叶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5以有效跨越GTB壁垒。

  [2] 庄鸿恩, 黄光钦.福建茶叶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3] 齐晗.绿色壁垒下的中国茶叶贸易[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8-89.

  [4] 梁劲锋.茶叶产业特性及融资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建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目前我国茶产业仍主要是农业经济形态,品牌建设模式也较为传统,缺乏符合消费者需求且家喻户晓的著名茶品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善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大宋官茶”的品牌建设历程符合国家的政策引导,其公司在茶叶产地进行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并依宋朝的制茶工艺大力进行新技术研发,结合传统文化和当地旅游进行现代化的创意营销。在短短三年内,开封大宋官茶业有限公司已经在河南、上海、北京、浙江、辽宁等省市开设专卖店300余家。在不产茶的开封,大宋官茶的发展势头竟如此良好,其原因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大宋官茶品牌建设过程进行分析,探究其迅速发展的影响因素--依托土地流转政策标准化产源、研发核心技术扩大产品差异、利用地方资源丰富品牌文化等。根据其可鉴之处,本论文试着提出关于茶叶品牌战略的一些创新想法,为打造我国茶叶品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证明。

  与世界其他产茶国家相比,我国茶叶单产水平并不高。比如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由农场为单位产茶。我国目前并没有相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生产相对独立。茶农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多茶农并不仅仅从事茶叶的种植,对茶叶生产过程管理不够。相较于日本、台湾等地区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作坊式进行采摘加工。

  我国茶叶在种植采摘以及生产加工方面没有形成行业内的规范化标准,手工式、作坊式的生产加工过程无法保证茶叶的质量。行业内、市场上,没有形成一个茶叶评定标准。消费者购买的茶叶,多由批发商进行包装售卖的,在包装过程中无规范。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影响了茶叶品牌化的发展,茶叶只能作为低附加值的简单食品去销售,国内茶叶市场竞争者基本是中小型企业,以原材料加工作生存,竞争无序化,缺乏品牌经营。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IM电竞注册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进行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以统一标准进行茶叶的种植,为实现产品标准化生产维护品牌品质提供了条件。

  在公司“高端茶叶自主品牌供应商”战略定位的指导下,公司采用“自己生产+散户合作(统一管理)+农民(使用公司的技术指导)+市场收购(通过公司自己的仪器检测)”的发展模式,云南的勐库、景迈、南糯山、布朗山等地流转了土地,生产出通过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茶认证、QS认证的规范产品。专业技术人员经多地考察发现:宋茶发源地开封的纬度和温度非常适合黑茶金花的生发,从生产到终端销售,土地流转助力公司实现纵向一体化,节省了各交易费用和中间商的利润盘剥,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流转土地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还带动云南50多户茶农发展,对品牌形象的建设也大有裨益。

  “大宋官茶”的核心技术是宋官茶“金花散茶”的制作工艺。其中最具特色的金花,是一种学名为“冠突散囊菌”的菌类。这种菌是我国目前所有茶类中唯一有国标明确的有益菌,其外观金黄,故称之为“金花”。“金花”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多种生物酶,促进茶叶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吸收,有助于分解油脂,暖肠胃。“大宋官茶”经过自然陈化发酵、古法发酵、“金花”生物发酵,多重发酵,茶叶中大量的咖啡碱被转化,刺激性小,不伤肠胃,不刺激睡眠。和许多全发酵的黑茶一样,“大宋官茶”可以长期存放,并在存放过程中进行再次自然发酵,越沉越香,极具收藏价值。“大宋官茶”借鉴宋制茶工艺,结合现代测控技术,对温度、湿度、供氧量,压力等进行改进,使“大宋官茶”可以采用各种原料,比如毛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金骏眉等精细原料来制作,解决了传统茯茶只能用粗老茶叶混合茶梗才能做成的问题。另外,传统茯茶只能以茶砖的形式来发花,并且只有茯茶茶砖内部才能发“金花”而且“金花”分布不均匀、茶叶转换不充分,而“大宋官茶”以散茶的形式一样可以发“金花”,并且“金花”内外分布均匀、茂盛。

  这样的核心科技,极大扩大了“金花”宋茶和其他茶叶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企业可以垄断性地拥有那些与其他产品存在差异的产品,这种垄断将形成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或市场的各种壁垒。“大宋官茶”拥有核心技术,成功申请了十多个国家发明专利,注册了一百多个茶类商标,开封大宋官茶业有限公司成为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对“金花”宋茶有着完整技术传承和现代金花技术的企业。响应国家“万众创新”号召,加大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在以产品差异为基础的市场竞争中,极有优势。

  北宋汴梁,世界第一大都市,繁荣昌盛时期,东京城内的茶坊鳞次栉比,斗茶之风兴盛,皇帝甚至编写茶书来提倡臣民饮茶。上有所好,下有所效,茶叶品质愈发提高,经过斗茶斗出的最好茶作为官茶,欧阳修也曾写到“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镂金花于其上,盖其珍贵如此”。

  大宋官茶业公司在其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等各个方面都与宋文化和茶文化进行结合,各系列的茶叶包装都包含了开封的名胜古迹、风景,印有宋词,融入了各种宋文化元素,大宋官茶不仅仅成了品质良好的茶产品,还成了开封的一张文化名片。大宋官茶业有限公司积极参加茶博会,与茶叶类和地方类的门户网站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参加创新比赛来推广其公司的发展理念和产品。同时,建立“大宋官茶公众平台”,配以宋代点茶体验的茶友会,为广大茶友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宣扬宋茶文化,也为茶文化的交流延续贡献了一份力量。

  旅游服找岛臀幕产业是开封的重要支柱产业,大宋官茶顺应当地产业发展趋势,运用已有的文化要素,进行品牌建设,是传统文化和时代需求结合的完美示范。

  文化会带领品牌展翅高飞。中国的各个产茶区都有优秀而灿烂的文化,如何将当地文化和茶品牌进行融合,努力挖掘文化附加值,为品牌插上文化的翅膀,打造创意品牌,使茶叶拥有新的生命和活力,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是目前茶企需要思考的问题。

  开封本不产茶,“大宋官茶”能够品牌化、规模化生产,解决茶产业品牌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茶叶经营者与消费者提供“双赢”的市场。值得我们去学习。

  目前我国茶产业品牌,缺少像“立顿”一样的国际大品牌。阻碍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是茶叶的标准化生产,进行土地流转,研发适合山地作业的农用机器,对茶叶的种植生产进行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管理。

  在茶种培育和制茶技艺上加大研发力度,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专利,就拥有了别人不可比拟的优势,获得超额利润,增加市场占有率,构建大品牌。

  当前我国大力倡导传承传统文化,文化事业的兴盛必然会给茶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结合时代潮流,将文化和茶品牌建设相结合,进行创意营销,努力得到“微笑曲线”右端由营销带来的附加值。

  茶产业的发展从土地流转到科技研发再到终端营销都离不开资金的推动。政府需加强对金融体系的建设,在一定限度内,减少创业者和企业家要发展但缺少资金的忧虑。

  茶企不仅可以自己种茶,也可以通过私人认购茶园的模式。将流转的土地进行碎片化处理,私人可全程参与自己认购的茶园的茶产出过程。为了满足私人在茶园生活放松身心的需求,茶企可以建设度假村来增加收入。

  从2000年以来,我国茶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1100khm增长到2007年的1530khm,年平均增长3%,目前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居全球第一。我国茶叶产量不断增长,出口量不断增长,出口量从2000年的228吨增长到2007年的289.5吨,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31.6%,居世界第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2000年到2007年我国茶叶产量增幅约为50%,IM电竞注册出口增幅约为26%,明显我国茶叶出口并为跟上茶叶产量的步伐,根据统计,目前我国茶叶出口仅占世界第三,创汇世界第四,这与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严重不相符合,通过出口量与创汇的比较,我们更能看出中国茶叶总体价格相较国际市场偏低。

  我国是产茶以及茶叶出口大国,虽然出口量大,但是我国茶叶常常以散装形式出口为主,成为国外品牌的原料,价格低下。

  我国的茶产业加工中心极其分散,小茶叶商户众多,全国七万家茶厂,由于缺乏品牌意识,没有树立起自身强势品牌,总体实力竟难敌一家英国立顿,英国不产一斤茶,却拥有着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企业,我国茶业正是缺少这样的国际品牌大企业。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目前七万多家茶厂中,注册品牌的仅有1000多家。长期以来,我国的茶叶被市场形象的比喻为“有姓无名”。有姓,是指有品种,如龙井、乌龙、普洱、毛峰等;无名,是指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消费者知道的茶名很多,而知道各类茶中的知名品牌却很少。

  我国大部分茶企业营销意识较为淡薄,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很少有茶叶企业肯在品牌上下功夫,造成了科研与销售脱节、名茶不明,发展局限。再加,现在我国茶业主要以小规模的私营企业为主,为了抢占市场,大打价格战,造成国际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茶价一跌再跌,形成恶性循环。如何树立正确的营销意识,发展我们自己的茶叶品牌,是目前扩宽中国茶叶出口的重点。

  欧洲茶叶委员会对世界32个茶叶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是茶叶农药残留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茶叶出口卫生问题突出。在2008年欧盟扣留我国食品分析报告中就指出欧盟通报的12批次的茶叶不符合欧盟标准,有7批绿茶中的铅超标,还有其他的不符合欧盟对镉、汞灯重金属在各类食品中的限量标准,或不符合欧盟茶叶中农兽药标准。2009年6月2日波兰通过欧盟食品和饲料委员会召回了中国普洱茶、召回原因是在普洱茶中发现了死螨虫(51/100g),因此产品被遣回。我国茶叶出口屡屡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非常严峻,不容乐观。

  欧盟自2000年7月1日起对进口茶叶实施了新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标准,与原来的残留标准比较,限量标准苛刻得多,部分新指标比原指标提高了100至200倍。比如,2008年8月1日起欧盟对残留在茶叶中的农药硫丹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1mg/kg,把检测标准提高了3000倍。同年9月1日,欧盟的茶叶检验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200多项,使我国茶叶对其出口严重受挫。此外,美国、日本等国也加大了贸易性技术壁垒的实施,2009年5月起,日本实施了新的《食品卫生法》,将茶叶农残设限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各国不断提高的农残标准,严重制约了我国茶产品的对外出口。

  目前我国多数初制茶厂分布在农村,企业由于管理难度大以及管理意识低下,对员工没有进行系统培训,员工素质较低,安全卫生意识较差,企业缺乏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造成了茶叶品质不稳定,茶叶安全卫生不达标情况屡屡发生。国内绝大多数茶叶生产企业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茶叶安全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也是造成我国茶叶品质低下的原因。

  我国产业在生产、加工与销售等环节中,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组织少,各类服务组织大多都是沿袭以前的组织或者政府组建,没有很好的运作,不能很好的履行其职责,造成了各类技术及茶产业相关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传达。

  打造出中国自己的知名茶品牌,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形象是摆在我国茶产业面前的紧迫课题。谨在此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意欲打造强势品牌的企业,必须从企业的全局出发,将建立强势品牌、创造品牌价值的战略提升到企业经营战略高度。

  同一种茶叶本身差异不大,但在茶叶品质特色、外在包装、企业经营的理念、营销技术、方式、传达信息和服务特色等方面还是能够创造差异优势。正因如此,茶叶品牌想长期发展,想要成为有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品牌就必须对品牌的属性、结构、内容、范围、管理机制和愿景等进行系统的管理以及实施营销策略,加强后期的加工包装成本和人才科技的投入。

  茶叶出口企业意欲打造强势茶产业品牌时,不仅要对产品出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技术、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外,还应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行动:①市场细分,树立品牌差异化竞争优势;②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恶性竞争;③加大品牌宣传力度;④发展茶叶会展经济。

  例如行之有效的广州茶博会,该会展已经成为我国茶商、茶厂的通路,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茶博会。2009广州国际茶博会,办展方不仅在会展期间组织了20多场活动,通过茶艺师大赛现场评比、各种论坛和讲座、万人品茗、露天茶艺歌舞表演、抽奖等,吸引观众到场,更与政府媒体联合,对此次茶博会进行全方位的报道。此次茶博会吸引专家卖家及观众高达9万人以上,成交达到数亿元,荣获“2009中国行业品牌展会金鼎奖”、“2009中国最具成长性的展览会”两项奖励,也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从广州茶博会的成功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茶叶宣传的新型方式,不仅对我国茶叶贸易发展有益,更能通过会展树立起我国知名茶类品牌。

  我们必须研究相应的国际先进标准,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使国内茶叶生产有据可依、出口企业有章可循。在参照CAC(国际食品法典)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应严加控制,制定新的技术要求,努力符合国际标准,生产安全、无公害的绿色茶叶产品,提高茶叶品质和档次。

  面对国际社会推崇绿色经济的趋势以及走和谐发展道路的要求,我国政府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协会和企业的沟通,加强对茶叶种植、加工的管理。政府要建立绿色制度,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尽快建立相关的绿色贸易技术指标体系和相应的培训机构;企业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及对土地环境的利用,走持续健康发展道路。

  我国政府还应当积极了解“绿色壁垒”的最新动态,建立预警机制。确保投放在市场上的茶叶及附属产品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生态环保要求,让消费买得省心,用得放心,以高品质的茶叶应对国际上技术性贸易壁垒。

  HACCP体系是国际通行的一种简便易行、合理有效的食品卫生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它能识别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节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防止危害的发生。通过对加工过程的每一步进行监视和控制,从而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因此,推行国际通行的HACCP体系,不仅能使茶叶加工企业的卫生面貌得到全新改变,而且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扩大茶叶出口的有效途径。此外,科研人员应深入对茶叶农残问题的研究,提高我国质检水平,做到我国检验有标准可依。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国外的技术壁垒,我国茶企业应该自主地采取一些应对办法。例如:茶叶出口商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组织专家对工作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名优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茶叶质量,控制农残,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还可以建立企业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在茶叶收购和加工流程中严格标准,加强检测,通过严格的控制措施努力使茶叶达标,生产高品质的茶叶,打造强势品牌。

  一个发展好的行业,必定有其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现就针对我国茶产业目前状况提出一些管理服务建议。

  要树立一个好的产业,其产业信息必须及时流通,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与服务平台。我国政府应加强建立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平台,服务整个茶产业,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茶叶服务体系一体化。它还需随时掌握新技术的进展与成果,及时信息,加强管理,规范市场技术体系,组建企业化的咨询服务机构,围绕茶叶全球化开展信息、人才、管理、进出口业务服务。使我国茶企业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国际茶业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计划,改变发展政策,跟上国际茶业发展趋势。

  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也是当今社会饮食发展的潮流。由于我国产茶区主要分布在山区,人们安全卫生意识淡薄,政府机构及相关科研单位以及茶企业应对广大种植茶叶农民进行培训,提供技术交流及咨询。切实提高茶农整体素质,增强其市场意识与食品安全意识。通过正规学校教育或者进修方式对从事茶产业人员进行培训,宣扬绿色食品意识,为构筑高品质茶叶品牌打造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如浙江、贵州等产茶大省都已实施了茶叶备案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备案管理,通过检验检疫部门和当地政府IM电竞下载、行业协会、生产企业的合作,进行统一的监管,运用相同模式,实施统一的标准,从而确保出口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扩大出口。备案管理,也使相关部更能集中力量了解并发挥产品优势,树立强势品牌,是我国茶叶服务迈上一个新台阶的标志。

  面对复杂且竞争激烈的世界茶市场,中国茶叶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不仅需要中国的茶叶生产者依靠科技,创中国特色茶叶,控制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建中国名牌茶叶,还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服务体系,为中国茶叶创造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竞争环境。这样,中国茶叶故乡的地位就能充分展现,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将更加具有竞争力。

  [1]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及法律对策研究[J].中国茶叶,2009(12).

  [2]郭东旭.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网络财富,2009(20).

  [3]欧盟新农残标准或影响我国茶叶出口[J].食品工业科技,2009(9).

  [4]陈江.中国茶叶出口欧盟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9(9).

  [5]锁放.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及法律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3).

  [6]张家峰.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9(7).

  [7]王泽农.中国茶出口还要“补”哪几门课?[J].中国经贸,2009(7).

  [8]张钰坤.从行业集中度分析我国茶叶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9(13).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IM电竞注册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茶文化属于应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掌握,还要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方位培养茶文化发展所需创意设计、茶艺表演、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复合人才。

  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类是简单地用它来指公司如何从事商业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另一类则更强调模型方面的意义。这两者实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泛指一个公司从事商业的方式,而后者指的是这种方式的概念化。本文的商业模式指的是前一种含义。

  本文从茶业的发展时间顺序、价值链演变的角度,来归纳我国茶业商业模式的一般演变规律。首先,我们从我国茶叶的产生到成为商品切入,再从低程度茶叶商业化到较高程度的茶叶商业化,最后到现代化的多元化商业模式。

  早在五千年前,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到了“武王伐纣”时期,茶叶已作为贡品。到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茶叶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物品变成了商品,即马克思价值形式中的等价物。虽然形式简单,但是是茶叶商业化的起点。此时,仅仅是以物易物的社会形态,满足自身多元化需求,未形成盈利的意识,所以这阶段的茶叶还谈不上现代严格意义的商业模式。

  到了战国,我国的茶叶得到了推广,已有一定规模。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到了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开始盛行。隋朝,全民普遍饮茶。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饮茶群体自然增长,促进了“朴实商业模式”形成。当然,“朴实商业模式”也促进了消费群体的增长。

  本文的“朴实商业模式”是指从分散茶农到茶商,价值链从原材料到茶农的简单粗加工到集市或店铺的商业模式。该模式的价值链简单而短,附加值相对较低。价值链的中游还未形成专业的茶叶加工厂,一般由茶农直接经过传统茶叶制作、粗加工。此阶段,茶商经营模式仅限于零售业、种植业。此时,茶商未形成培育消费群体的意识,细分客户的意识薄弱,产品单一。

  经过长期区域性的茶饮习惯,茶叶的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了唐朝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给茶叶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时机。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的饮品。此时,茶叶的商业模式开始演化,从卖茶叶到卖茶饮的演变,从茶叶店演化出出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茶叶价值链的正式向服务业延伸,并拉开了茶叶“休闲文化产业化”的序幕。

  此时,茶商形成了简单商业模式,附加值也有所提升。在制作环节的工艺逐渐发展走向成熟,制作工艺上的不同,同种茶叶制作出不同的茶叶商品。茶农、茶叶商、茶馆在经营上仍然相对独立,较少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兼营茶园、店铺和茶馆的茶商也相对较少。“经营客户”和培育客户的意识也未形成。茶商的核心竞争力意识薄弱,经营茶叶的市场壁垒较低,茶商之间的差异也不明显。

  近代,随着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和演进,加上技术突飞猛进,茶叶的商业化更是日新月异,茶商开始整合内外资源,商业模式也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经营茶园茶农、专业制作加工茶叶的厂商,专注茶叶、茶饮经营的茶商,上游、中游、下游之间的合作关系开始紧密。典型的茶商是整合上中下游的内外资源,形成规模效益、信息化效应,在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此阶段,价值形成了下游、中游、上游明显的区分,上游主要由连锁店和零售店主导,茶馆为附,专注休闲文化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在成本、价格上的竞争,企业也未形成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市场也相对混乱,茶更多的是以品种命名,消费者很难做出区分,大品牌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茶商在原有完整产业链的基础上,经过了“规模效益”之争后,茶商之间开始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专注品牌的打造和产品研发,以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附加值,开始了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研发,开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与同行形成差异化。借助文化内涵,产品品质,售后服务树立口碑,借助各种媒介宣传,打造品牌价值。

  由茶叶延伸出了茶文化休闲产业茶文化园、茶博物院、茶创意园,研发出了茶保健食品和美容用品。

  目前全球经济的仍未摆脱发展困境,造成国内不少传统产业经营频频亮起红灯,每个传统产业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因应困境,再创往日雄风。但如何走出转型的第一步,却是非常严肃与审慎的课题。虽然“没有不景气,只有不努力”,可是一个企业不管其规模大小如何,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总是有很多无法预期的过程和结果。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的的竞争格局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企业乃至某个产业因为固步自封处于发展困境,而走向衰亡,而少数企业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有效创新,则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创立于1953年的台湾天仁茗茶,近半个世纪来,秉持着一份对茶叶的热情与执着,在“老行业,新经营”的理念下,设立了现代化的制茶工厂,提供消费者质量最佳,服务最周到的茶叶商品。以传承茶文化,塑造现代茶文化为使命,创立了“陆羽茶艺中心”推展茶文化和茶艺生活化,并研发新风格茶器,创新饮茶现代化。本着“取之于茶,用之于人类社会”的企业精神,成立了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发扬茶艺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性的茶文化交流,促进茶文化全球化的企业理想,使茶艺传得更深,茶香飘得更远。为营造现代、多元、中国风的茶文化,通过天仁“吃茶趣”茶餐厅、茶蜜饯食品、高速公路观光茶园、茶博物院、茶学院等经营模式创新,延伸与整合茶产业价值链中具差异化的环节,实现传统生活产业的文化创意升级,成长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世界茶王”。

  本文选择天仁集团作为研究案例,我们认为,天仁为世界茶产业的龙头企业,是茶商成功的标杆与创新的模范。从单一产品的经营到多元化的经营成长历程,并成为综合性的集团,其商业模式路径选择对研究茶商商业模式变迁与实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传统产业通过文化创意升级为体验经济树立了标杆,也为大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天仁茗茶的创办人李瑞河,1935年出生于南投县名间乡的茶农世家,从小接触茶叶,1953年随父亲卖掉茶园,举家迁往高雄冈山开设铭峰茶行(天仁茗茶的前身);1961年,李瑞河在台南开设第一家“天仁茗茶”,后于1975年改制为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经过营销通路的开拓,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企业成本的控制,1978年创建远东区最现代化制茶厂于苗栗县头份镇,“香山制茶总厂”,位于纵贯线上,为一观光茶厂,开制茶业风气之先。

  1979年,天仁茗茶首家海外加盟店于美国洛杉矶落成。次年,天仁价值链开始休闲文化产业延伸,成立陆羽茶艺中心,传播茶文化和茶艺,成为饮茶爱好者的休闲场所。

  1986年,天仁推出了新产品,授权罗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产销天仁易开罐茶饮料。

  1990年,天仁于五股设立北区业务中心,整合原有销售通路。1991年,投资马来西亚天仁,进行东南亚市场开发。

  1993年,天仁正式登陆大陆市场,从茶产业的下游切入,开始茶原料的生产,为门店设立打下原料供给保障。最初在海峡西岸福建成立优山合作茶场,并在福州设立天元制茶场。1994年,成立漳浦天福茶庄和天福食品开发有限公司。1995年,先后成立北京、上海和潮汕分公司。1997年,在泉州、烟台、青岛、成都、济南等相继成立分公司。

  天仁积极布局茶叶市场营销通路的同时,努力向新的茶叶延伸品市场扩展。天仁将中秋文化与茶相融合,推出了茶月饼。1992年,开发茶坊事业,以“轻松小站”为名进军泡沫红茶市场。于1993年,结束与罗莎食品公司的合作关系,自行开发茶饮料市场。

  1996年,天仁创新的将茶与酒结合,推出“919XO茶酒”系列产品,委托法国JOUMET酒厂制造。

  自1999年起,花了一年时间在世界各地展开了全球茶馆通路的市场调查,搜集了详细的市调资料,然后分析发展的差异性,举凡市场定位、商标设计、目标市场的选定、商品的组合、硬件的规划、卖场的意涵、营运的流程、地点的评估、经营团队的重组及创新价值之呈现…等等。

  2000年,天仁茗茶开始发展创意茶饮文化业――“吃茶趣”连锁系统。 2001天仁茗茶与日本寿贺喜屋(Sugakico)集团签约,寿贺喜屋在日本发展“吃茶趣”连锁系统。 2002年,日本名古屋吃茶趣(荣町店)7月份开幕,加入营运。天仁吃茶趣通过2003年台湾当局经济部工业局创意生活产业发展计划的“创意生活事业优良案例”表扬。2003年11月日本名古屋吃茶趣二店(矢场町)展店成功 。

  2003年,商标授权予台湾太古可口可乐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天溪绿茶”、“天雾乌龙茶” 即饮茶系列。同年,购入衡阳店(1-5楼),并规划结合天仁茗茶、吃茶趣、陆羽茶艺,成为完整的茶文化旗舰店。

  天仁在茶产业的发展上,确实达成了产业的升级,从经济价值递增图来看(图5),从茶叶原料到茶叶产品的贩卖是一般传统茶园、茶行所涵括的业务范围,一般的泡沫红茶店、缺乏主题的茶艺馆则是进入到提供服务的阶段,天仁集团在1992年成立轻松小站即是进入了此阶段。吃茶趣所具有的文化性、创意性让天仁集团走向提供体验的阶段,成立吃茶趣后的天仁集团所进行的不只是企业的多角化经营更是企业“创意升级”,甚至可以说是达成了茶产业的“创意升级”,进入到了经济价值的提供体验价值阶段。

  (1)积极建设R&D基础设施,研展高技术含量的产品。1998年,购地80亩作为天福科技实验园;2000年,在漳浦天鹅山开发区购300亩地开发为无公害茶园;茶学院附近有400亩茶园与6家校办茶业工厂作为实验基地。天福校办厂已经竣工,一个R&D馆正在筹建,为R&D提供了基础设施。目。

网站地图